您现在的位置: 和田玉籽料_和田玉收藏_新疆和田玉_和田玉故乡和田工美-月海轩玉器 >> 文章中心 >> 最新资讯 >> 正文     和田工美北京专卖店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乙1号北京富通官园珠宝城337号  电话010-68336588        
 ◎ 本栏导航
   
最新资讯
公司新闻
和田玉专题
精品赏析
 ◎ 最新热门
   
 ◎ 专题栏目 ◎ 最新推荐
悬而未解的三叉形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0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微博 人人网
 


玉三叉形器(瑶山7号墓出土)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良渚文化玉器中,有许多器型既不见于文献记载,考古出土情形又难以明确其功能用途或复合部位,因此,考古学家对这些玉器采用了以器物造型和形制来定名的原则。作为良渚文化玉器独有器类——玉三叉形器,便因器物上端并列三叉的造型而得名。

  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玉三叉形器,总数约30余件,但仅见于浙江北部的余杭和桐乡两地。两地出土的玉三叉形器,均始见于良渚文化早期晚段,并延续到了晚期。可见,玉三叉形器是这两地良渚文化玉器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研究显示,良渚早中期的三叉形器,中叉大多明显低于两侧边叉,但余杭与桐乡两地在质料与形态上存在不小的差异。余杭良渚遗址内瑶山与反山出土的三叉形器,都为“真玉”的闪石玉制品。器物正背两面均平,或正面微弧凸背面平,少数正面琢刻了神人兽面题材的纹饰。出土时,中叉上多数还相接一枚长玉管。尽管这一时期三叉形器两侧叉上有“系孔”、“缝缀孔”,底部有“铆孔”等,但侧叉顶端均未发现纵向钻孔。

  瑶山7号墓三叉形器,高4.8厘米、宽8.5厘米、厚0.8厘米。正、背面均平,正面琢刻神人兽面题材纹饰,侧叉上是两个侧面相向的神人头像,中叉则是上部有羽冠的兽面纹。此件三叉形器形制规整,纹饰精美,代表了良渚早中期玉三叉形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但桐乡地区同一时期的三叉形器,都为“假玉”的叶蜡石制品。中叉极短,向下凸出呈台阶状,整体呈方折的“Y”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到了良渚中期偏晚阶段,两地玉三叉形器的质料与形态趋于接近,桐乡地区叶蜡石质三叉形器消失不见,两地所见均为闪石玉制品。形态上,中叉略低于两侧叉,正背面的区别得到了强调。正面常微微弧凸,少数琢刻神人兽面题材的精美纹饰;背面则通过减地,在三叉上部和中叉下部,分别形成四块方形凸块,凸块上都有竖向贯穿的钻孔。这种背面琢出凸块的形态延续到了良渚晚期,成为三叉形器的主流形制。晚期的三叉形器,三叉顶端齐平,器物下部相连接的面积变大,仅上部凹凸形成三个分叉。背面仍有上下四块凸起,但上部三叉的凸块常连接成一体,凸块下端连接成一直线。

  玉三叉形器独特的造型,精良的工艺,无不显示出其非同凡响的功能意义,而从随葬品组合、出土位置等考古资料分析,玉三叉形器很可能是良渚文化男性贵族特有的一种头部装饰物,标志着他们特殊的身份地位。

  然而,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功能意义,却至今未能形成令人信服的认识。它究竟是组装在有机质簪杆上的玉簪首,还是缝缀在额带上的玉额饰?我们期待着考古新发现的柳暗花明。

文章录入:小侯    责任编辑:小侯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