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生玉泛指一般动物型玉雕,而非仅指十二生肖玉。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玉器,肖生玉几乎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雕。表现手法从反映动物的特征、习性,到动物的整体刻画,以及赋予其的吉祥寓意,由简到繁,自浅至深,生动传神。
春秋至汉肖生玉雕
春秋战国时期玉雕技法在继承西周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创新。春秋时期主要表现在:用极薄的光素小玉片镂雕成成对的龙、虎、兽形饰片,其玉雕形象生动准确,同时用细直阴刻线雕琢出双勾蟠虺纹或云纹,较稀疏处加以雕琢圆圈纹,使图案均匀分布器身。战国时期玉雕器物多在边线卜加阴纹或阳纹纹线,纹样满而密,除少数兽鸟纹饰外,器物表面皆雕满纹饰,不留空白。
两汉时期,圆雕动物形玉器数量仍然很稀少,但有一些精品存世。陕西咸阳渭陵附近出土的西汉时的玉羽人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充分显示了汉代圆雕的高超技艺。玉羽人奔马中奔马足踏流云,羽人背有双翅,骑在马上作遨游状,整体的构思和雕工皆已相当成熟。汉代玉马在传世品中亦不乏精晶,马的造型风格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马一致,马嘴、腮、鬃、臀略加夸张,体态矫健,神情威猛,颇为传神。
汉至魏晋时期,玉异兽多作为玉镇用。在古代,人们不用座椅饮宴吃饭,皆席地而坐,或坐于坐榻之上,因此需用坐席。而坐席的前部,一般都放上铜镇或玉镇,这一习俗,在战国时期就有。汉代出现的动物圆雕,躯体劲健,虽然肢体、毛发、羽翼等的表现手法还保留一些早期图案化残余,但其雕刻出的线条粗而准确,整体己基本趋向写实,反映出受当时雕塑艺术的影响。
西汉后期,还出现了使用密排短阴刻线雕琢动物的肘部(如螭虎纹的肘部)以及鹰的羽梢等的表现手法。这种线条雕刻刚劲有力,弥补了平面雕所表现的图案立体感不足的弱点。这种雕刻技法是前所未见的,并一直沿用到东汉、南北朝。凡是汉代精细器物上都有刻线细如毫发的“游丝毛雕”。
魏晋至唐肖生玉雕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雕出现一些新品种和新风格,与佛教题材有关的玉雕开始出现。传世品中还偶然可见玉雕狮子,与同期石刻佛座下狮子很相似,明显受到佛教雕刻的影响。此时期圆雕艺术品也偶然见到,例如天津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青玉卧兽的造型特点是:体大而头较小,两只耳朵雕琢在玉兽的颚顶部,两腮部突出微微外翘,夸张性很强,给人以凶猛有力的感觉,整个躯体与马相类似。其玉兽在雕琢技法上继承厂汉代风格,采用勾撤刀法,刀法简练,所刻线条刚劲有力,整个玉兽躯体磨制得匀净光滑,威武雄壮,展现了艺术家经过想像、夸张雕刻出来的象征祥瑞的“灵兽”形象,与同时代的石刻艺术有相近似的风格。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玉雕风貌,它一方面继承了汉代玉雕工艺的直平雕刻刀法,另――方面又实现了刀法由粗简向精湛发展的转变,并且完全摆脱了汉代玉雕工艺古朴粗略的做法,从艺术构思和雕刻技巧上来看,都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美的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圆雕艺术品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多,传世品中尚能见到一些圆雕。唐代动物形玉雕有狻猊、鹿、鹭鸶、牛、马、羊、鹰、雁、孔雀、鹤等,但此时期的龙凤纹和前代相比有很大的改变。唐代的雕琢方法除继续保留运用传统的镂雕、圆雕等手法外,大量地使用阴刻线,例如表现动物的腿毛,喜用较密集的阴刻线装饰,无论是粗线或是细线,刀法均纹丝不乱,在造型上注重起伏,能表现出内在的美感,强调突出动物形体的肌肉、动态、力量和体积感,基本上和同时期的石刻雕塑手法相同。唐代还流行一种盘结状动物造型。如盘状骆驼与马,而猫科动物也常见相类形态,不过盘结的玉马则甚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