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陆>> 登录 注册 搜索 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站点导航>> 首 页 文章中心 和田玉商城 会员中心 0 关于我们

>> “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工艺经过数千年的锤炼,已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创作,共享喜悦。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和田工美论坛和田工美论坛和田玉沙龙 → 探讨二、传统玉文化与现今玉石资源、玉雕美学

您是本帖的第 1569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探讨二、传统玉文化与现今玉石资源、玉雕美学
yuyuan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管理员
文章:683
积分:1120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8年12月20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yuyuan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yuyuan

发贴心情
探讨二、传统玉文化与现今玉石资源、玉雕美学
二、中国传统玉文化与现今玉石资源和玉雕艺术美学的“当下性”等几个问题

  1、和田玉资源在市场功利竞争惨烈的烟雾下,已日益匮乏,在人们破坏改造自然时,对玉中自然原(元)创美(生态美)的眷恋和对人类玉雕艺术盲动性的反思。

  和田玉商业价值背后隐藏着无穷无尽的民族文化精神,当被我们日益感受后,却发现它的载体——和田玉被滥开滥采乱加工,已濒临枯竭,此时,我们不觉得悲哀么?每块和田玉尤其仔料,其形、质、色、性不类同,是原生态自然美,是天地所造,“大巧若拙“,体现自然界原生态艺术语言中的原创精神。这种美已超过人类擅自傲慢凌驾自然之上的,盲动的所谓的“再创造”。这是玉中原始的“神性”表现。

  再则,当代市场经济极为繁荣,生产生活快节奏,使人们思想时时处于燥动不安之境,力求在变化中寻找平衡。于是艺术创作被行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就理所当然,看似“强心剂”,可阻挡不了当代玉文化及艺术被“市侩气”所俘虏。所以,多元的玉雕艺术审美意象被诸如:外在美的形式、内容的吉祥、玉的脂润、工艺精巧、刀法细致等内容的词汇所掩盖,让艺术家和欣赏者不能真切感悟玉中的自然生命所薀涵的的原创精神及其艺术的本质。导致玉雕家往往处于无关”当下”的角落中,脱离当代现实生活感受,缺乏时代精神,这也是玉文化及玉雕艺术始终赶不上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发展步伐的重要原因。

  “石头里面有灵魂”,所以,当我们随意切割她的身体,剥去她的外衣,只能让我们感到对自然生命无限的悲悯和对人类盲动性的自责。

  2、传统玉雕题材的局限性、内容的空乏,促使我们要在虚静的中国传统哲思状态下思考创新。

  当代市场经济下,功利思想让人们费尽心思,附庸吉祥以图吉兆的媚俗状态和以事福贵的题材大行其道,“指日高升“、”金玉满堂”、“连升三级”、“马上封候”、“宏福当头”等等,名贵的和田玉器已愈亦成为权势、富贵、地位的炫耀品和附庸品,中国的当代玉雕艺术仅以重复老祖宗的民间吉祥文化题材为能事吗?然而,玉雕艺术家被引入逐利误区,题材庸俗,艺术形式就象电脑制作的千遍一律似的“模特范儿”,让人们趋之若鹜,很难平静地象往日文化艺术大师那样沉愐于文化思想的“涅槃”,更难体会传统文化深厚的思想和玉文化背后的中国艺术哲学。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何极力推祟“虚静”的缘由吧。

  “静定生慧”,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的精髓。老子更言:“清静为天下正”。心灵愉悦是你与玉“神秘世界”得到亲合,而不是雕刻成品的结果。接佛学解释,任何一事物(包括玉丿包含着其它事物的能量与信息,万物一体,合谐相生,这种天地自然的精神,只能*中国文化中的“禅悟”才能体会,才能感知玉并不是客观中的“玉”,它含有“神秘的大千世界”。因此,当代玉雕艺术创新则难以舍弃它背后的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哲学和艺术精神,否则,当代玉文化会失去新鲜的血液和生长基因。

  难怪英国现代派批评家赫伯特·里德不由地对生命力旺盛的中国哲学如此大赞:关于平衡与对称、沉着与镇静,难道大自然没有给我们一些替代性隐喻吗?心灵平静,整个宇宙都会臣服。中国哲学中比比皆是,宇宙中比比皆是。外国的知识精英亦如此,何况当下的我们呢?这其实是个境界问题,无论是市场利益下的艺术,还是艺术家与欣赏者、消费者眼里的“玉”。

  3、当代文化的多元性和时代性,不仅要求当代玉雕艺术在传统原创性精神上的传承,还需在观念上的多元化和审美境界上进行提高。

  玉的“传统”应体现两方面:一是继承存在并发生现代作用的传统的文化内涵,包括古今文化精神的延续在内;二是存在于物化形态,如历代玉器、历史记载等中的文化传承下的“传统”。“原创体现传统精神的本质特性”,“原创理念形态是传统精神真正的核心内涵”,它是以个体特征的原创理念形态体现的。

  其实,除此主客观二元论上论述之外,笔者以为每块玉尤其仔玉本身,都是个体特征明显的自然美的原创形态,千万块玉也有千万种多样化的原始美。“大美无形”、“自然即美”,是中国古典哲学对主客观相融的“物象”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神秘亲合”的极至追求,玉已不是客观世界的“玉”,它包括“玉”和“人”本身具有各自的自觉性的对美感悟的原创形态,两者不过在一个机缘中“相合”。所以,每块玉的美在每个人眼光下是不同的。

  这种原生态美的原创精神的多元性,正附合当代文化多元化的特征。也是“大众玉”今后发展所依赖的传统与当代文化理论相结合的条件和基石(下一节详述)。

  至于境界的问题在中国艺术上是“心境”的问题,正如此,中国玉文化才不同于西方,才是东方艺术的魂宝。诚如苏轼所言:“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之韵不在琴不在指,而在心上,故云:“心者道也,琴者器也”。玉之境界亦如此,就此不多复述。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4/9/13 11:10:12


 1   1   1/1页      1    
Copyright ©2002 - 2005 新疆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