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和田玉籽料_和田玉收藏_新疆和田玉_和田玉故乡和田工美-月海轩玉器 >> 文章中心 >> 最新资讯 >> 正文     和田工美北京专卖店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乙1号北京富通官园珠宝城337号  电话010-68336588        
 ◎ 本栏导航
   
最新资讯
公司新闻
和田玉专题
精品赏析
 ◎ 最新热门
   
 ◎ 专题栏目 ◎ 最新推荐
和田玉的十大谣言,是真的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8/2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微博 人人网
 

 在玉石行业有很多关于和田玉的耳熟能详的说法,比如说“籽料就是新疆产的”“青花只有籽料”这种说法,在口口相传之下被人们广为流传,但是这些说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谣传一:染色/二上和田玉,没有地方可以鉴定

  关键词:二上、鉴定、检验结论

  当受检样品的表皮颜色可不具备争议、明确的判定确为二上或染色的,检验机构应注明“表皮经染色处理”。

  虽然和田玉皮色是真是假,道理上是能出证书的,但仍有两点原因使得执行的过程中变的异常困难:一是国家目前尚无和田玉染色鉴定的相关GB或GB/T判定标准,也无行之有效的专用检测方法(借助仪器的红外、紫外等光谱法只能部分识别有机物染色,但对于使用无机铁等完全模仿自然界中玉石沁色过程的染色方法,无法进行区分);二是行业内也有行业内的规则:“但当染色面积很小、浅时则可以不注明”。如何把握染色面积的“小”和“浅”,这个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判断的标准不同,结论也就有偏差,难于执行。因此,送检的和田玉样品是否染色,检验机构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一般不会轻易下染色的检验结论招惹麻烦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那句“皮色成因未定”,很多人理解偏了,觉得这么写就表示是染色的假皮子了。其实证书上所注的“皮色成因未定”,这并不是染色的“委婉说法”,可能是确实不能确定,所以不下结论。

 也有写“皮色成因未测”的,干脆告诉你就是没有检测,同样也不代表皮色就有问题。

  小结:和田玉检验证书上并非不能注明染色或皮色二上,但也不容易。

  谣传二:籽料都是新疆产的

  关键词:籽料、产地

  如果籽料都是新疆产的,那倒是个美好的愿望。实际上,来自岫岩县的“河磨料”、贵州罗甸的“籽料”,早已经打破这个神话——不要以为岫岩县只产岫玉,罗甸只产山料,她们也产“和田玉籽料”,同样和田也产岫玉籽料,正应了那句“名称不具备产地含义”。

  小结:籽料的产地不仅有新疆,还有辽宁、俄罗斯等。其中不同,各自体会。

  谣传三:青花都是籽料

  关键词:青花、山料、籽料

  “青花都是籽料”曾是得到广泛认知的“行业误传”,直至本世纪初市场上开始涌现的叶城山料青花将其彻底打破。

  叶城青花又被成为“叶城黑白料”,也有人蔑称其为“类青花”。其实在此之前,且末、黑山料早就有山料青花出产,只是产量质量都不高,被人忽视。包括近期出现的俄料青花,多生、闷、无灵气,难成气候。单从石墨包体的分布规律,如是聚是散,是云雾或丝条等的分布情况,以及是否有“银沙”来判断青花山料和籽料有失偏颇,个人认为这点只能是一个辅判因素,重点还是要综观光泽、玉质、石墨和玉质的结合状态等方可做判断。

  小结:青花既有籽料,也有山料,品质说话。非要区别也需综合判断,“一招鲜”的办法很容易错判。

  谣传四:俄料越盘越干

  关键词:俄料、干

  俄料本身不会,但皮很可能会。这里说的可能会“越盘越干、越盘越涩”的皮是那层“僵皮”(伴生石皮、风化皮、腐蚀层)。大家多已学会拭去玉件上“美容油”、“美容蜡”后再看好坏了,但俄料的这层“皮”性质和玉不同,其中SiO2、FeO含量低,而AlO,、MgO、K2O、Na2O含量高,油、蜡等能沁入较深,擦拭等简单的方法难于立即除去,而随着长期的盘玩,油、蜡挥发或升华掉了,也就“变干”了,其实这才是它的“本来模样”。

 小结:俄料不会越盘越干,俄料的皮壳可能会。

  谣传五:青海料盘玩或佩带后会变灰

  关键词:青海料、变灰

  一次,有玉友拿着块盘玩了些时日的青海料牌子,说:真变灰了!咋一看觉得很疑惑,上手看看,好像确实是没有初看的时候白,再仔细看看,就可以发现雕刻的缝隙里盘进了很多脏物,料子本来就水透,和着缝隙的黑物,发出幽幽的灰光,用刷子刷过之后就变白了。

  没有给青海料歌功颂德的意思,但得说公道话:经常耳闻大家对于青海料各种“变灰”的“传说”,但从1994年市场上开始涌现青海料至今已近20年时间,自己和玩玉的朋友都从未真正见到过,更没有人能拿出青海料变灰的证据。青海料与和田料属于同一成因成矿(其主要粉晶谱线为:3.117(310)、2.934(151)、2.698(151)、1.576(0.120),与和田的粉晶谱线一致),如果和田料不会“发灰”,青海料也没有这种特质。分析“盘玩或佩带后会变灰”的原因可能与青海料本身“发水”透显出其它脏杂色等有关。

  另,让人感觉“变灰”的原因可能还有:

  抛光因素。青海料多抛高光,盘玩后贼光消失也会给人产生“变黯淡、发乌、变灰”的感觉。

  心理因素。常有玉友把玉器把玩了三两天,就说是变温润、起包浆、花变小了,这些都是心理作用,有变化也不可能这么快。青海玉也是,总是听到大家这么说变灰,然后自己就真的觉得变灰了。至于有人说 “青海料密度不够容易沁脏”、“青海料石英含量高所以会变灰”,都是瞎扯——青海料在密度和透闪石含量上和和田玉差不多,反过来想想,如果从“密度和杂质含量”这两项很简单的检测指标就能把青海料与和田料区分开,哪还来和、海、俄、韩的产地之争?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批所谓的“青海料新矿料”,有经鉴定结果是石英的,也有方解石、碳酸钙冒充的。

  小结:青海料佩戴把玩不会变灰,至少与和田料相比没有这种特质。

  谣传六:“这块多黑啊,绝对达到墨玉了”

  关键词:墨玉(黑青、黑碧、卡瓦)

  看到很多商家拿着各种各样的“黑物”说,“这块多黑啊,绝对达到墨玉了!”把这些“墨玉”上手之后,就会发现不过是黑青、黑碧、岫玉(偶见带硫铁矿),甚至还有卡瓦石、俄黑皮料、烟青料等等罢了。

  墨玉不可能有那么多品种,有且只有一种——透闪石+石墨包体的组合,且以石墨形成的“墨色”达总面积60%以上的才称为墨玉。

  墨玉打光透白光(高聚的可能不透光),而像其他一些类似的玉石在打光的时候,如碧玉、青玉透绿光,染色的透红光,烟青的透紫光,但是这些都不是墨玉,不管多黑都不可能是墨玉。

  小结:“墨玉”一词特有所指,为透闪石+石墨包体,且墨色达总面积60%以上。其他品类颜色再黑,都不能称之为墨玉。

  谣传七:“这是真正的黄玉,鸡油黄!”

  关键词:黄玉(黄沁、糖玉)

  很多商家会指着“黄沁”说,“这可是真正的黄玉。”黄玉和黄沁有着本质的区别,黄玉是“原生矿”,天生就黄,主要产于新疆的若羌一带,颜色淡黄至深黄,可微泛绿色,颜色柔和均匀;而黄沁的黄色是后天沁入的,可以不太严谨的理解为就是籽玉带糖(黄玉无籽料)。鉴定分类时也是将原生颜色的划分为黄玉,黄沁则是次生氧化致色,是后来变黄的,只能鉴定为糖玉。

 各种沁色的“黄玉”,不管黄的多好看,多么金灿灿,多么美妙绝伦,都不是黄玉.

  小结:“黄玉”的黄色必须是原生的,其它后天沁入的黄色再黄再暴力,只能是黄沁(糖玉、糖皮)

  谣传八:“绝对子料的,可惜雕刻师傅粗心把皮子抛光掉了,介意的飘过”

  关键词:籽料、无皮、飘过

  这是有些商家的原话。这里说两句话,点到为止:1)一般具备一定水平的雕刻师傅不太自己做打磨抛光,有专门的打磨抛光师傅;2)如果“雕刻师傅”胆敢粗心到这个地步,把象征身份的毛孔皮色赤裸裸的剥掉,让客户的料子急速贬值,那这位雕刻师就不用做这一行了。

 小结:没有籽料特征的,就不要以籽料为买/卖点。

  谣传九:“二上皮是市场造成的,和我们商家没有关系”

  关键词:二上、奸商、告知、知情权

  卖假皮子的商家大概分为四种:有三种知假售假的情况,一种“不知”是假而售假的情况。一是知假售假,不说明是“二上皮”(以下称“二货”),且缺德到家、狗胆包天卖真皮色价格的。这样的不屑多说半句,奸商!二是知假售假,不说明是“二货”,卖的倒是“二货”价格的。且不说无暇不烧色,“二货”下“松、花、僵”的勾当,至少他/她已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买家如果知道是“二货”可能压根就不会买。用欺骗的方式让人糊糊涂涂消费。三是知假售假,明确告知买家东西是“二货”。这样的东西我不喜欢,但这样的商家稍值得理解和同情。只是有种无赖商家还会说“二货是市场造成的,不卖我没饭吃”,这种商家还是罢了吧。

小结:经常看到有人说二上皮子好,有一定的拥护者,卖家在销售的时候还是说清楚。

  谣传十:“玉件上的僵/棉/绺/花/裂/灰/青/脏……佩带/盘玩一段时间会消失、愈合;不白的玉戴戴会变白”

  关键词:僵/裂、消失/愈合

  把玩和佩戴过程中所接触的种种有机、无机物质不至使玉质及颜色发生显著的变化,更不会有什么“治愈”作用。至于很多人“看到”和“感受到”的变化,其实是油脂、包浆等起到的遮瑕和改善光泽的作用。通过和玉友的交流,发现很多所谓的“变化”是心理作用,更多是“心看到的”,而不是“眼睛看到的”。玉本身的绺、裂、棉、僵等等佩带后不会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但其中灰、青、脏(玉质本身)等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灰味重、青味重的料子,带一万年,也不会变白玉;“绺、裂(轻微)”、“花(结构较疏松)”与人体长时间接触后,油脂汗液等会渗透其中,起到“遮瑕”的作用;“僵”长期盘玩后,在反复摩擦并盐、脂等的作用下,会表面会产生一层“包浆”…这些都会给人视觉上产生“愈合”、“生长”、“改善”等“错觉”。

小结:看到什么出什么价,不要对商家吹嘘的玉件佩戴后的神奇变化报太大希望。

文章录入:王婷    责任编辑:王婷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